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的奮斗目標,城市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當下城市建設如火如荼,但在理念上暴露出某些片面化傾向,背離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宗旨。借鑒老子“有與無”的思想,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
老子“以有為利,以無為用”,本質上是提醒人們既要關注“有”,更要重視“無”,“有無”應兼顧結合。老子的智慧啟發我們,應從以下方面把握城市建設的正確方向。
既要加強硬件設施建設,更應重視民眾的精神需要。相對于農村,城市是典型的“陌生人社會”,故人們對安全感、幸福感和歸屬感的需求尤為強烈。當下城建中片面追求硬件建設、忽略民眾精神需要是不爭的事實。例如,小區景觀虛有其表、“有景無人”;康娛設施利用率低,形同虛設;鄰里之間互動無門,老人孤單寂寞;公共空間開放不足,居民業余生活單調枯燥;城中村治安混亂,環境衛生惡劣。要改善這些不良局面,唯有從民眾的精神需要出發,加強治安和環境治理,加大公共空間的開放力度,以此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打破階層和人群隔閡,營造和諧的人際氛圍。唯有如此,城市才能真正成為人們的溫馨家園。
既要關注經濟效益,更應重視社會效益。社會效益指經濟或其他社會活動產生的無形(非經濟)效益,本質上是發展成果的社會共享。當下,某些城市的建設思路出現“重經濟、輕社會”的片面化傾向,嚴重者甚至導致兩者的對立。例如舊區改造忽視歷史文化保護,抹殺市民的家園記憶;商業建設利字當頭,公共設施和制度配套嚴重不足;公共空間過度審美化和商業化,脫離民眾的實際需求。依此,有效協調商業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居環境優化的關系,大力建設、恢復公共空間并拓展優化其公共功能,是扭轉這一不良傾向的不二選擇。X市政府在黃金地塊興建文化公園,就是轉變建設觀念、重視社會效益的成功范例。
既要借鑒現有經驗,更要大膽創新。城建的既有經驗是城市發展的基本參照,但過度依賴既有經驗又造成建設觀念因循守舊和城市品質停滯不前。相反,大膽創新、無中生有則可能帶來城建品質的不斷飛躍。在這方面,S市的經驗為人們提供了有益的參考。S市月亮灣商務區“地下綜合管廊”在規劃編制、投資主體構成、空間設計、施工建設、技術應用、運營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都有其獨到之處:既有技術創新,也有制度創新;既考慮經濟效益,又兼顧社會效益;既滿足目前需要,又便于日后升級。S市的事例,體現了突破前規、大膽創新的豐碩成果。
城市,是我們的共同家園。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在城市建設的思路上,“有無”兼顧結合,是落實城市發展宗旨、提升城市品質的根本策略和正確方向。惟有如此,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
政道教育 | 安徽人事考試網 | 政道名師 | 安徽公務員 | 國家公務員 | 事業單位 | 選調生 | 大學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師 | 遴選
政道教育 版權所有 安徽事業單位考試 安徽公務員考試 Copyright © 2018-2022 ahrsksw.net 皖ICP備18012567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