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到“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再到習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可見,無論古今中外,人與城市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良序發展關系一直是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因此,只有掌握好人與城市相依相偎的光系,二者方能彼此成就。
城市為人民提供安生存硬件。杭州的智慧城市、皇城的歷史名城、平遙的旅游勝地……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不同的城市形態可以不同、特色可以不同,但旨歸相同——即都是給居民提供生存之處。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始終是我們城市存在和建設的應有之義。因此,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人民為城市提供發展動力。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城市的發展要想穩重有進,必須涉及人民的參與。當下,我們之所以能在城市中享受到如此便利、舒適的生活,離不開快遞、外賣小哥的奔波;離不開政府工作人員在城市管理上的嘔心瀝血;離不開工人朋友在施工現場的揮汗如雨……人民是城市的細胞,是城市這座現代巨獸得以驅動的第一要素,城市發展的動力離不開我們每一個市民的共同建設。也正是因為每一個市民的添磚加瓦,在使自身價值得到彰顯的同時,也助力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能夠在環境上越來越宜居,提供公共服務上越來越完善,經濟發展越來越迅速。
人與城市相伴相生。在全球政治經濟陷入大動蕩的背景下,增長迅速又秩序穩定的中國城市也正在成為國際資本的避風港,在新一輪全球產業布局中承擔更重要的角色。然而,我么也要注意到,當下我國的城市建設仍存在規劃不合理、缺乏獨特性、發展不均衡、城市病凸顯等諸多困境。這無疑與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背道而馳,在使市民幸福感降低的同時,也對制約著城市的發展??梢?,只有厘清人與城市的關系,讓每個人在為城市貢獻力量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城市帶來的溫情體驗,方能使我國城市化進程在人民的努力和期盼中穩步前行,同時反哺市民。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刑,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后相隨?!毕荣t對于萬物本質分析鞭辟入里。城市和人民也亦然,城市和人民應共建共享,才能使我們的城鎮化建設高質量完成。
政道教育 | 安徽人事考試網 | 政道名師 | 安徽公務員 | 國家公務員 | 事業單位 | 選調生 | 大學生村官 | 三支一扶 | 教師 | 遴選
政道教育 版權所有 安徽事業單位考試 安徽公務員考試 Copyright © 2018-2022 ahrsksw.net 皖ICP備18012567號-2